自从苹果推出iPhone6和Plus之后,有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的讨论就显得有点意兴阑珊,谁都没有想到:高端市场的双雄争霸,只因两块大型号的显示屏就演变成为苹果的一支独秀,这种垄断式的格局对于三星/HTC来说,显得有点悲剧,但对于中国制造商来说,却不完全是坏事,事实上,苹果之于高端市场的把控,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国产手机,毕竟,我们从来就没有实力去同苹果竞争,最多也广告营销上与其竞争,比如余承东曾经抱着华为Ascend手机超越iPhone的牌子跑到MWC上给自家手机浇开水,但地球人都知道华为手机和iPhone的差距。

随着苹果霸主姿态越来越明显,中国制造商反而能最大限度免除来自外界的干扰,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到产品质量、渠道深耕、品牌推广等工作上来,显然,这些工作比起华而不实的营销来讲,更加务实,也更加能让企业长治久安。

现在,国产手机最新最棘手的课题无疑是如何进军海外。在经历了多轮厮杀之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待开发的市场仅剩下三、四线城市和广袤的农村,但这些市场的开发需要相关设施,制度的协调发展,否则,中兴、华为们很难把Mate7卖到云南的山区去,因为那里根本没有信号。在这种背景下,强攻海外市场成了国内制造商不得不思考的战略,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魅族、酷派、联想、OPPO、小米等手机已经开始了进军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布局,而华为、中兴等老牌手机制造商,则进一步加码海外销售,利用自己在电信设备领域的品牌积累强攻欧美市场,总之,中国手机进军海外,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输赢姑且不论,但若能强攻下一两块市场,绝对能提振中国手机产业链的信心。

强攻海外,中国制造商有多少弹药?

谈到中国手机,最重要的标签无疑就是性价比,这算不得高明的手段,但在强攻海外市场初期却显得非常有效。中国人喜欢便宜货,不用赘述,海外市场的消费观虽然略有不同,但任谁也不会完全无视物美价廉的商品,拿英国消费者来讲,他们购买iPhone时首先会充分考虑性价比,91%的英国用户使用iPhone,内存只有16GB或者更小,很少有人弄个64GB的内存闲置在那里。另外,整个欧洲用户更钟情于小屏iPhone,相信也是性价比观念在作祟。欧洲之外,亚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正处于智能手机推广期,相关的配套网络以及运营商服务还没有欧美国家发达相对低端的配置就能满足这些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显得非常敏感,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消费者一样,花5000块钱买一部手机,结果连1000块钱的功能都用不了。

除了性价比之外,中国可用于强攻海外市场的弹药似乎不多,但相比于山寨机时代,我们还是找到其他一些手段,比如华为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势头仅次于爱立信,无论是在第三世界,还是在欧美发达地区,他们的电信设备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这个口碑也在侧面帮助华为手机的销售,事实上,Mate7深受英国人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华为的电信设备还不错;又比如中兴从2012年开始就大搞体育营销,邀请重量级NBA球星帮助推广自家产品,两年来使得中兴手机在美国的知名度大幅度攀升,当然,同华为一样,中兴的电信设备商身份也帮了不少忙,至于诸如联想收购Moto工厂,小米同黑莓合作等手段也将会成为中国手机军团的重要弹药,只是威力待检验。

中国手机强攻海外市场,有些颇具威力的弹药,或许,在一两个季度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要真正地打开海外市场,仅仅强攻显然不够,我们更需要沉淀、深耕以及渗透,需要像iPhone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忠实、可靠、让人趋之若鹜的手机文化。显然,苹果手机文化的根基不只是全世界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更不是华而不实的广告宣传,而是近乎变态的品质要求,以及顺畅的供应链管理。

相比之下,中国的手机厂商则没有这个底蕴,特别是谈到设计和专利之时,更是囊中羞涩,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种手段,第一种如联想收购Moto,快速获得专利以及相关的人才,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人员后期整合以及专利质量的不可控性;另外一种就是华为,耕耘十几年,积累资金、人才和名声,笔者认为,这是最健康的渠道,它需要时间,但要想真正提高竞争力,我们别无选择。事实上,因专利问题、质量问题,中国手机强攻海外市场时,只能优先选择一些监管不严、增速较快的市场,其中不免也夹杂着发一笔横财就走的想法。比如,小米高调进军的印度市场,可谓中国手机强攻海外的首选,这里人口众多,且处于智能手机第一轮的普及阶段,正需要性价比较高的手机,但因渠道以及对当地市场的细节把握问题,中国手机在印度难言成功,比如小米无法照搬国内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这是得他们的销售成本提高了30%,同时,又苦于同线下渠道没有交情,很难在渠道上获得优势;此外,中国供应商自2015年大力发展4G手机,但印度消费者尚停留在3G之前的阶段,一些功能上的优势也无法体现,加之,地方保护性政策,使得很多中国制造商甚至干不过一些印度本土供应商,要知道这些人厂商的代工厂在深圳,芯片则来自于中国的展讯,可见,强攻只能暂时赚钱,而深耕、沉淀,关注市场细节,才能真正的占领海外市场。

长治久安,中国手机需要夯实根基

坦白讲,中国手机国际化之路,目前并不算太顺利,但已然是不小的进步,这在某种成都上也代表着中国科技的进步,说国产手机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然有点夸张,但大概也是这么回事儿。其实,笔者在文中多次提到iPhone手机,抛开其本身的品质之外,美国科技的背景也给其品牌增添不少溢价能力。纵观美国过去20年,向世界输出了大量优秀的科技品牌,苹果、Google、微软、Facebook、亚马逊等等等等,这些品牌使得美国货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这一点在中国消费者之中体现得最明显,说畸形也好,说变态也罢,但相同的东西,中国人通常会愿意给美国货付更多的。当然,这种国家的大背景并不能完全决定个别产品的成败,但面对两个同样产品的时候,美国货会自然地稍占上风,比如来自美国的iPhone肯定要比来自非洲的iPhone更受欢迎,

于是,本次中国手机强攻海外市场,不仅仅关系到钱和销量,更代表着中国向世界输出产品的能力,早期我们只能输出廉价的鞋子、袜子、衣服以及贴牌的手机,后来,总理把高铁推销到了全世界,现在,中国手机出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倘若坚持深耕,中国终会找到突破口,向世界输出了科技,输出高溢价性商品。

回首整个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中国手机值得点赞,诚然,我们始终没有办法与苹果相抗衡,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是完败,但除了这个bug之外,中国制造商在面对三星、HTC、MOTO等传统手机巨头时毫无畏惧,几乎是以蚕食的态势夺回了中国本土市场。最值得一提的是,与8年前的山寨风潮不同,中国智能机从一开始就注重品牌的培养,并且在技术、供应链、渠道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如前文所述,中国手机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能绕开性价比这个并不算高明的手段,但他们之所以能带给国人希望,是其态度的转变:山寨机时代是摧枯拉朽式发展节奏,大家只有热钱、快钱,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发一笔横财;智能机时代,中国制造商的态度有了很多改观,开始尊重手机产业链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始有意识地完成技术沉淀、专利积累,渠道深耕等基本功的修炼,说白了,中国手机产业这一波的较量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并努力向全世界扩张。